今年的《英雄联盟》全球总决赛再次印证了一个现象:电竞的魅力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国家与战队归属。尽管决赛舞台上缺少了LPL战队的身影,对决的剧本也非人们熟悉的中韩争霸,但它在国内引发的关注度却丝毫未减。总决赛日,当T1战队成功登顶,将100万美元冠军奖金收入囊中时,“#faker六冠王#”的话题立刻引爆全网。这背后,是观众对极致竞技的欣赏,对不屈精神的敬佩。Faker以其十年如一日的职业生涯与巅峰状态,完成了从“大魔王”到“不朽神话”的蜕变,他的成功已不仅仅是一场胜利,而是整个电竞领域的精神图腾,这正是他能跨越赛区,吸引全球目光的根本原因。

凭借庞大的玩家基数,《英雄联盟》S赛事一度在国内提升着电竞的国民认同度,并且占据着年轻人的情绪高地。回望过去十余年,中国战队经历了三次夺冠,每一次都能掀起狂欢。
2018年,IG夺冠让电竞在国内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出圈。IG俱乐部成为“最大赢家”,行业迅速涌入资本及信心;2019年,FPX战队以黑马之势爆冷夺冠,为LPL中国赛区又添了一笔;2021年,EDG绝地反杀韩国战队DK,让电子竞技“为国争光”的叙事达到高潮。
这些经典时刻的一幕幕完整着中国电竞的集体记忆。然而,距离上个圈内外共同难忘的时刻已经四年之久,尽管今年的新IG战队重组后以全神阵容回归,被市场寄予厚望,但最终没能拿到名次。
与此同时,英雄联盟IP也经历了手游、动画等改编,观众的注意力进一步被分散,赛游联动正让这一IP的运作形式悄然转变。
Faker的“传奇”与LPL的“困局”
“为什么中国出不了Faker(李相赫)这样的选手?”
这一追问,从早期的贴吧一路延续到如今的小红书,几乎贯穿了国内电竞的每个阶段。而在S15总决赛结束后,它再次成为各大电竞论坛的热议焦点。
甚至还有各种畅想小作文接踵而来,“如果当年Faker被宫斗,出走lpl(英雄联盟中国大陆赛区),帮助lpl拿下三连冠,会是怎样的?”一群网友们在评论区推荐着种子人选,另一群网友们总觉得“差了点意思”。

尽管LPL赛区曾屡获殊荣,但《英雄联盟》及其S赛在公众认知中仍是难以撼动的存在。今年总决赛关注度高涨,源于在成都举办的地利、Faker的传奇魅力以及IG“梦之队”新阵容激发的热情。
“传奇”是这一赛事最动人的故事,而Faker正是其化身。他凭借顶尖实力、低调性格以及长达十二年的职业“奇迹”,成为跨越周期的符号。其职业生涯之久,使得同期选手大多已转型,而关于他们的梗(如“五五开”)仍流传于江湖。
“中国为何出不了Faker”之问,折射出LPL的深层困境:缺乏能承载集体记忆的跨周期巨星,并面临新选手断层的难题。这一点从IG战队重组“全神班”,依赖TheShy、Rookie、Jiejie、Meiko等一众老将而非新人来冲击冠军便可见一斑。

从竞技结果看,IG的“全神班”未能如愿夺冠,但其商业价值已然显现。冠军选手们汇聚的巨大流量,为战队带来了丰厚的品牌赞助与资本关注。数据显示,本届赛事赞助商数量创下近年新高,仅T1俱乐部就拥有约18家赞助商,领先全球。
“中国为何出不了Faker”之问,更深层地折射出LPL选手的成长结构与职业周期困境。
中国电竞在2014年后因资本涌入、联赛体系成熟与社认可度提升,商业化进程迅猛。选手的曝光度与收入水涨船高,但也面临更短的职业周期与更多的外部诱惑。许多选手在巅峰期后便迅速转型解说、直播或代言,早年“电竞选手带货肉松饼”的现象即是缩影。与此同时,市场对老将反复寄予厚望,如UZI在26岁二度复出,传闻或将三度复出。在此环境下,能如Faker一般心无旁骛奋战十余年者屈指可数。
另一方面,电竞职业本身是“青春饭”。长期高强度训练对身心消耗巨大,UZI就曾因手伤被医生诊断其手部状态堪比50岁。竞技状态下滑与商业转型需求,共同导致许多明星选手在几年内便迅速退场,职业生涯短暂而不稳定。
此外,S赛本身已超越纯竞技范畴,成为一年一度的IP秀场。据《2024年中国电竞产业报告》,中国电竞产业销售收入达275.68亿元,用户规模近4.9亿。S赛不仅能唤醒老玩家热情,延长游戏生命周期,更通过“赛游联动”构建起庞大的商业生态。本届赛事赞助涵盖饮料、外设、汽车、眼科乃至本地生活平台,显示出其广泛的商业吸引力。
尽管商业成功显著,赛事体验仍存争议。今年总决赛从舞美到颁奖环节的金色雨延迟,均遭到观众批评,反映出用户对赛事整体体验与情感共鸣的高要求。

英雄联盟正通过深度“赛游联动”构建不依赖单一赛事的文化IP。具体举措包括:《英雄联盟手游》通过赛事更新与周杰伦联名皮肤在海外多市场跻身畅销前三;《双城之战》第二季同期荣获白玉兰奖与全美音乐奖。拳头游戏官方明确将此联动作为长期战略,旨在发挥游戏与赛事的协同效应,并通过鼓励UGC内容,将赛事转化为与玩家共创共享的文化体验。